打印本章节打印本章节

教案

7.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专业:  护理       课程:基础护理技术            教案编号: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课时

  2 

任课教师

 

授课日期

 

授课方式

理论课

教学方法

教学做一体化、举例法、体验操作法、小组学习法

知识点

正异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化、体温测量技术

   

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的概念

   

体温单的填写与绘制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化

掌握异常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掌握体温测量技术

 

 

教学内容提要: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一、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5min

二、体温的概念及正常体温范围(10min)

三、体温的生理性变化(5min

四、异常体温的评估(发热)发热的过程(10min)

五、常见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的概念和常见疾病)(25min)

六、发热病人的护理措施(5min

七、体温过低的概念及护理措施(5min)

八、常见体温计及其使用方法(10min

九、体温计的消毒和使用(10min

体温测量技术

十、小结(10min

 

课后思考题:

脉搏短绌病人如何进行二人测量?

 

教学环境:1、通过引发同学对正异常体温的测量的兴趣教会学生动手测量体温的技术

          2理解体温概念的基础上,学会并掌握体温计的读数

 

教具:教材、多媒体、视屏、体温计

教学参考资料:1.《护理学基础》,李如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教学活动过程:

一、         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         导课

课前布置教学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观看教学相关视频,分析病例资料,提出热点问题。请同学们先摸摸自己的额头—告诉我感觉到什么?--热还是冷?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有没有发烧?引出体温的概念---是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特点是相对恒定。相对恒定是个什么概念?知道正常体温是多少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体温的产生机制

三、         解说体温的定义、产生机制

•    (由糖、脂肪、蛋白质分解产生)

•    体温:

   体核温度,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

•    特点:相对稳定且较皮肤温度高

 

四、         正常体温及其常见种类

五、         那么正常体温是多少?刚才老师问了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看看人体的正常体温是多少?怎么样的一个体温才能维持我们生命体的正常运转,不至于太冷或太热。---这里牵涉到三个温度—口温、腋温、肛温(顺带认识一下体温计体--每人派发一只体温计学会读数)

口温-正常范围:36.337.2℃平均温度37.0

肛 温-正常范围:36.537.7℃平均温度37.5

腋温-正常范围:36.037.0 平均温度36.5

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

一般不超过0.5~l.0。容易受下面几个方面的影响:

 1. 昼夜变化 2. 年龄差异  3. 性别差异4. 运动状态   5. 用药作用

(此项中着重解说排卵期体温的一个生理变化—同学们有没有看过一部电影?电影中的女主角为了怀宝宝,基本上是一有空就在嘴里叼个体温计为什么?因为她在通过这个办法推算她的排卵期期,以期成功受孕。那么到底怎么样通过体温的变化推算呢。。。

刚才大家摸了自己的额头,有没有觉得自己发烧的?现在我们来看看怎么样的一个体温是异常体温----引出异常体温的临床分级标准

六、         发热机制、过程

又开始问问题啦,老师特别多的为什么需要同学们去思考啊。同学们长这么大有没有发过烧?刚才老师告诉大家怎么样的体温算发烧,问题就在这了。为什么在看医生吃了退烧药之后体温不降反而升呢?大家思考几分钟、。。

现在大家认真听:是发热机制在作怪。。引出发热过程(以后同学们就可以解释这个现象。

发热过程:

1)体温上升期(产散,怕冷    肤白,无汗)

2)高热持续期(产散趋于平衡,肤潮红灼热,呼脉快)

3)退热期(散大,产衡,汗)

六、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发热):

机体-致热原作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或一昼夜体温波动在l℃。

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热:37.537.9

中度热:38.038.9

    热:39.040.9

超高热:41℃以上

护理措施

降温、维持体液平衡、补充营养、休息、预防并发症、心理护理

七、         热型

发热还有几种热型(执业考经常容易考到的地方)---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用图片导入让同学先找规律的方式讲授)

定义:临床上把各种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可表现出不同的热型,加强观察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1、稽留热:

持续39-40℃,24h波动﹤1

常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

2弛张热:

 39,24h温差﹥1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

3间歇热:

高热和无热期交替

常见于痢疾

4不规则热:

不规律时间不定

流感、癌性发热

八、         体温过低: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若体温低于35℃以下称为体温不升。常见于早产儿、重度营养不良及极度衰竭的病人。体温过低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常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例如一些颅脑外伤、脊髓受损、药物中毒等导致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受损的病人常出现这种情况。

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轻度:3235

中度:3032

重度:<30℃,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致死温度:2325

临床表现

体温过低时病人常有体温不升、肤苍白、四肢冰冷,呼吸减慢、脉搏细弱感觉和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等

   护理措施

   1)保暖措施(2)观察病情(3)病因治疗(4)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九、         体温计检测法、消毒法 

检测:甩35℃以下 置于40℃的水中 于3min后取出如果:

误差在0.2℃以上、玻璃柱出现裂隙或水银柱自行下降,则不能再使用。合格体温计用纱布擦干后,放入清洁容器内备用

消毒:切忌用40℃以上的热水浸泡、冲洗体温计,防止汞过度膨胀,引起爆裂。

十、         注意事项(如何处理以下问题)

•    体温计完好?哪些病人不宜测口温?(若咬碎体温计该怎么办?)体温?肛温?

 

十一、   病例分析:

病人王某,发热4天,体温持续在39.0℃至40.4℃,以“发热待查”于上午9时入院。查体:体温40.1℃,脉搏114/min,呼吸28/min,血压120/80mmHg,神志清楚,面色潮红,口唇干裂,食欲差。

1)王某可能为何种热型?

2)根据病人情况应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十二、   提问、小结

课后完成在线课程作业及线下实践练习,小组自行考核。

教学小结与检测:

小结:体温测量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要进行的一项操作,同学们务必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如何测量并正确读数。

检测:

1、提问:稽留热常见于哪些临床疾病?2、护士执业考试相关习题。

教学后记:


注: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包括:实验原理介绍、基本操作(仪器介绍)、实验重要步骤、实验中应注意事项。见习、社会调查、专题讨论、病例分析等的教案内容可参照理论课教案内容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