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学习要求

了解: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各段消化管的运动形式;排便反射。

理解:机械消化、化学消化、消化的概念

掌握:主要消化液的成分和作用;吸收的概念;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原理与形式;消化器官的神经支配与作用;胃肠道激素的名称、种类与作用。

重点、难点提示

1消化、吸收的概念;

2、胃、小肠、大肠的运动形式;

3、胃液、胰液、胆汁、小肠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4、主要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和方式。

5胃液分泌的调节;

6、胃排空及其控制;

 

知识点解析

第一节 概述

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食物的消化方式有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食物的成分或其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一般生理特性

1、自动节律性  不规则的,频率慢。

2、富有伸展性  伸展性大

3、紧张性  持续微弱收缩状态

4、兴奋性  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5、对不同刺激性质敏感性不同  牵拉、温度和化学刺激敏感,而对切割、电刺激不敏感等。

二、消化道平滑肌电生理特性

消化道平滑肌电活动的形式主要有静息电位、慢波电位和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  不稳定,测定值为-60~-50mv

2、慢波电位  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节律性的自动去极化和复极化电位波动,称为慢波电位,又称为基本电节律。其决定平滑肌收缩的节律,是平滑肌产生动作电位的基础。

3、动作电位  是在慢波电位上产生,动作电位频率影响肌肉收缩的幅度和张力,呈正相关。

二、消化器官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消化器官受到内在神经和外来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

(一)内在神经系统

内在神经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调节系统,可独立完成局部反射活动,但在整体内,其活动常受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

(二)外来神经系统

消化道除口腔、咽、食道上段的肌肉及肛门外括约肌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外,其余均受自主神经支配。

1. 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胃肠活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减少、胃肠括约肌收缩。

2. 副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兴奋则使胃肠活动增强、消化腺分泌增加、胃肠括约肌舒张。

三、消化系统的外分泌功能

消化液由唾液腺、肝、胰腺和消化道粘膜腺等外分泌腺分泌。人体各种消化腺每天分泌的消化液总量为68L。消化液的主要成分为有机物、无机物和水,大部分消化液的分泌量随食物的变化而变化。消化液的主要功能为:①将大分子营养物质水解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有利于吸收;②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③稀释食物,使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有利于吸收;④消化液中所含的黏液、抗体和大量液体起到保护消化道黏膜的作用,防止物理性和化学性的损伤。

四、消化系统的外分泌功能

消化道也是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可分泌多种胃肠激素,其中重要的有促胃液素、胆囊收缩素、抑胃肽、促胰液素等。胃肠激素一方面可调节消化道的运动、消化腺的分泌,另一方面对消化道组织具有营养作用,此外,还可调节其他激素的分泌。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及其分泌

(一)组成

唾液主要成分为水、少量无机物和唾液淀粉酶、溶菌酶和黏蛋白等有机物。

(二)作用

唾液的主要作用:湿润和溶解食物,消化作用,清洁和保护口腔,其中的溶菌酶还有杀菌作用,排泄功能。

(三)调节

唾液分泌的调节是神经反射性,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二、咀嚼和吞咽

(一)咀嚼

咀嚼是由咀嚼肌协调有序的收缩和舒张而完成的反射性动作,受大脑意识控制。其作用包括切割、磨碎食物,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并反射性地引起胃液、胰液、胆汁的分泌。

(二)吞咽

吞咽指食团由口腔经食管进入胃内的过程,是一系列顺序发生的反射动作,其基本中枢位于延髓。

第三节  胃内消化

一、胃液及其分泌

(一)组成

胃液的主要成分包括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等。

(二)作用

1、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促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杀菌;促进钙和铁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在胃酸的作用下激活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可把蛋白质水解成多肽及少量氨基酸。

3、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12免受其他消化酶的破坏;促进维生素B12在回肠中的吸收。

4、粘液:润滑食物;HCO3-结合在一起形成黏液- HCO3-屏障,保护胃黏膜。

(三)调节

胃液分泌的调节包括兴奋性因素和抑制性因素。

1、兴奋性因素乙酰胆碱、促胃液素和组胺可促进胃液的分泌;消化期胃液的分泌可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各期的特点如下:头期:分泌量大、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丰富;胃期:分泌量大,酸度很高,但胃蛋白酶的含量较头期少;肠期:分泌量少,酸度低,胃蛋白酶的含量也较少。

2、抑制性因素:盐酸、脂肪和高渗溶液可抑制胃液的分泌。

二、胃的运动

(一)胃的运动形式 

1、紧张性收缩:保持胃的正常位置和形态,维持一定的胃内压。

2、容受性舒张:使胃能够接受大量的食物而胃内压无明显变化。

3、蠕动:一方面在于磨碎进入胃内的食物,使其与胃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另一方面在于把食糜逐步地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推进。

(二)胃排空:

1、概念: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2、特点:胃排空的速度:稀、细、等渗>稠、粗、非等渗;糖>蛋白质>脂肪。胃排空是间断的,可使胃内容物逐次进入十二指肠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

3、影响因素:胃排空的速度取决于胃内压与十二指肠内压之差。胃内容物、迷走神经促进胃排空;十二指肠内容物(食糜中的盐酸、脂肪、高渗溶液以及扩张)则抑制胃排空。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小肠是消化与吸收最重要的部位。

一、胰液及其分泌

(一)组成 

由碳酸氢盐、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羧基肽酶等组成。是最重要的消化液。

(二)作用

1、碳酸氢盐: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粘膜免受胃酸的侵蚀,同时为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提供最适宜的pH环境。

2、胰淀粉酶:可将淀粉水解为糊精、麦芽糖及麦芽寡糖。

3、胰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甘油一酯和脂肪酸。

4、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可将蛋白质分解为大小不等的多肽,而羧基肽酶则能将多肽分解为氨基酸。

(三)调节

胰液的分泌受神经和体液调节,体液因素主要有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促胰液素引起含酶少而H2OHCO3-多的胰液分泌;胆囊收缩素引起含酶多而H2OHCO3-少的胰液分泌

二、胆汁及其分泌

(一)组成  不含消化酶,与消化有关的最重要物质是胆盐,还有胆色素、卵磷脂等。

(二)作用  1、乳化脂肪,2促进脂肪的吸收,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吸收。

(三)调节  胆汁的分泌受神经和体液调节,体液因素主要有促胃液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和胆盐。

三、小肠液及其分泌

(一)组成 主要成分有水、无机盐、粘蛋白和肠致活酶等。

(二)作用 1、保护十二指肠粘膜;2、肠致活酶可激活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原,有助于蛋白质的消化;3、稀释消化产物,利于吸收。

(三)调节  小肠液受神经和体液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有食糜的扩张新和化学性刺激迷走神经兴奋,还有促胃液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等可刺激小肠液分泌。

四、小肠运动

小肠的运动形式有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和蠕动。

(一)紧张性收缩:保持小肠的正常位置和形态,维持一定的肠腔内压。

(二)分节运动:是一种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生理意义是①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于消化;②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有助于吸收;③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有利于吸收。

(三)蠕动:将食糜向前推送,但速度缓慢。小肠还有一种行进速度快、传播距离较远的蠕动,称为蠕动冲

第五节 大肠的功能

人类的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和电解质,暂时贮存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并排出体外。大肠液主要成分是粘液,具有保护肠粘膜及润滑粪便的作用。大肠的运动形式有袋状往返运动、分节推进运动和蠕动。

第六节  吸收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原因如下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为食物吸收提供了良好途径;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足够的吸收时间。营养物质和水可经跨细胞途径和旁细胞途径进入血液或淋巴。其吸收机制包括了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营养物质

吸收形式

吸收机制

吸收途径

单糖

继发性主动转运

血液

蛋白质

氨基酸

继发性主动转运

血液

脂肪

甘油一酯、脂肪酸

中短链脂肪酸:单纯扩散

长链脂肪酸、甘油一酯:出胞

中短链脂肪酸:血液

长链脂肪酸、甘油一酯:淋巴


最后修改: 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