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8. 脉搏和呼吸、血压的观察与护理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专业:   护理              课程: 基础护理技术            教案编号:

   

               脉搏和呼吸、血压的观察与护理

课时

  2 

任课教师

 

授课日期

 

授课方式

理论课

教学方法

教学做一体化、举例法、体验操作法、练习法

知识点

正常脉搏、呼吸、血压及其生理性变化、异常脉搏、呼吸、血压的评估与护理、脉搏呼吸血压的测量技术

   

间歇脉、脉搏短绌、潮氏呼吸、间断呼吸、呼吸困难、脉搏呼吸的正常范围、测量方法、注意事项、血压的测量技术

   

脉搏短绌、血压的测量技术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脉搏和呼吸的正常范围以及测量方法

熟悉异常脉搏和异常呼吸的表现

掌握异常脉搏和异常呼吸的护理措施

掌握正常血压及其生理变化

掌握异常血压及其评估护理

熟练掌握血压的测量技术

教学内容提要:

一、复习(5min

二、组织教学、导课(5min

三、讲授新课(70min

1、正常脉搏及其生理性变化(10min

2、异常脉搏的评估和护理(15min)

3、脉搏测量测量技术(10min)

4、正常呼吸、血压及其生理性变化(10min)

5、异常呼吸、血压的评估与护理(15min

6、呼吸、血压测量技术(10min)

四、小结、小测(10min

课后思考题:

什么是绌脉?有什么特点?如何测量?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环境: 通过教师讲述和示教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大致了解并掌握脉搏和呼吸的测量方法。

教具:多媒体、模拟病房、病床、模拟治疗室

教学参考资料1.《护理学基础》,李如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教学活动过程:

一、   复习(5min

准备一支体温计(有度数),抽查学生读数。(上节课学的是体温,通过抽查学生读数的方法考查学生对此内容的掌握程度)

二、   组织教学、导课(5min

课前布置教学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观看教学相关视频,分析病例资料,提出热点问题。抽查学生读数体温计和小组长点名的形式检查班级学生到课的基本情况。上节课说过机体正常的情况下会有一个正常的体温。除此之外还应该有些什么特点呢?我们正常人和病人或者说一个机体存在的特征性特点有哪些?。。讨论。。。就是这节课会学到的脉搏和呼吸。

三、   讲授新课(70min

1、正常脉搏及其生理性变化

通过教学互动的形式讲解:每个同学都根据老师的要求做,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轻放于左手手腕外侧。感觉到什么没有?---如果有的话那么在相临同学间做这个动作。感觉有什么不同吗?能不能摸到跳动?你自己的和摸到同学的有何不同?

(以教学互动的方式,导出新课脉搏)

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随着心脏的节律性收缩,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变化、导致导致动脉管壁产生有节律的搏动。正常情况下脉率和心率是一致的,60-100次每分。

2、异常脉搏:(通过教师模拟脉搏跳动及图片的形式讲解)

节律异常:表现的脉搏搏动不规则,间隔时间不等。如:

间歇脉:

 

绌脉:

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也称绌脉

(在讲述完绌脉之后可以通过一张图片的方式具体介绍一下它的测量方法及其特点)

强弱异常:洪脉、丝脉、交替脉、奇脉、水冲脉

(在通过书本上的知识讲解完这几种脉搏特点之后可以通过小组互动的方式增强记忆。如:第一组的同学模仿洪脉,可以通过在黑板上作图或者是声音的方式归结出它的特点并要求说出临床常见病种。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有趣和放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3、脉搏测量技术

角色扮演的方法讲述(一学生扮演护士,一学生扮演病人,同学参与小组成员加分的原则,增加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环节的积极性)

常用的测量脉搏的测量部位,测量中的注意事项等都通过学生的做呈现给学生。不可用拇指诊脉、选择健侧肢体诊脉、诊脉过程中注意脉搏的节律、强弱紧张度等。

4、正常呼吸及其生理性变化。

通过要求学生闭眼屏吸的方法引出课题。呼吸就是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

  频率16-20次/分、节律规则、均匀无声  。呼吸与脉搏的比例为14

呼吸容易受年龄、性别、运动、情绪、等因素影响。(通过对比上节课体温的生理性变化让学生区别记忆)

5、异常呼吸的评估及护理

频率异常:呼吸过速(超过24次每分)、呼吸过缓(少于10次每分)

深浅度异常:深度(库斯莫呼吸)

节律异常:潮氏(陈-施呼吸)、间断呼吸(毕奥呼吸)

声音异常:蝉鸣样呼吸、鼾声呼吸、

呼吸困难:吸气性、呼气性、混合性、

(讲解本小节内容时,通过图示和图表归纳的方法讲述)

 

针对不同的呼吸异常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呼吸道的通畅、协助治疗、改善环境、监测呼吸、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本内容可结合具体临床案例进行讲述)

正常血压及其生理性变化(30min

血压:心脏收缩和舒张时,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通常指动脉血压)。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上升达最高值。

舒张压: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下降达最低值

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平均动脉压: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约等于舒张压+1/3脉压或1/3收缩压+2/3舒张压

(通过介绍有关血压的概念让学生对血压这一名词有个印象,并用黑板板书的方法举示例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用来表示血压的书写方式如:120|80 mmHg

插入视频(2分钟)。介绍血压的形成,导出正常血压值):

SP90~140mmHg

DP60~90mmHg

脉压=3040mmHg

儿童SP80+年龄×2 DP= SP×2/3

抽同学复习体温的生理性变化,在同学们共同复习体温的生理性变化的基础上引出血压的生理性变化。提问导课的方式不仅可以检查同学对旧课的复习情况,还能使新课的导入更加顺理成章。

1、年龄:血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新生儿最低,小儿血压比成人低

2、性别:中年以前女性血压略低于男性,中年以后受雌激素影响差别较小

3、昼夜规律:一般清晨血压最低,随后逐渐升高,傍晚血压最高

4、睡眠:睡眠不佳时,血压稍有升高

5、环境温度:寒冷环境中,人体末梢血管收缩,血压可略有升高;高温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扩张,血压可略有下降

6、部位:右上肢>左上肢1020mmHg,下肢>上肢2040mmHg

7、体位:站 > >

8、其它:运动、情绪反应、 睡眠不佳、吸烟、  药物等。

五、异常血压的评估与护理(15min

刚才说了正常血压及其生理性变化,现在我们来看看几张图片。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异常血压。引出异常血压:

•    高血压 :SP 140mmHg  和(或) DP 90mmHg

•    低血压 : SP90 mmHg DP 60 mmHg

•    脉压异常(1)脉压增大:见于主动脉硬化、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甲亢等。

              2)脉压减小: 见于心包积液、 缩窄性心包炎

  以表格的形式加深学生对高血压分类的认识:

 

收缩压

舒张压

正常血压

130

85

正常高值

130139

8589

高血压

140

90

1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9099

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

180

110

     正常血压和异常血压都学习了之后以问题的形式考查学生:

•    病人甲:血压145/95mmHg                

•    病人乙:血压125/85mmHg

•    病人丙:血压155/105mmHg                

•    病人丁:血压80/50mmHg

请问同学们哪位病人的血压正常?其他病人属于什么?(讨论、提问)

如若异常血压会出项什么临床表现呢?针对这些表现应如何进行护理:

良好环境  合理饮食  生活规律  控制情绪  坚持运动  加强监测  健康教育(分类举例讲述)

 

6、脉搏和呼吸的测量技术

角色扮演法,教师也参与到互动中来。教师和学生共同测量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注意在操作中指出学生容易楚出现问题和处理脉搏呼吸的注意事项。

.为偏瘫或肢体有损伤的病人测脉率应选择健侧肢体

.不可用拇指诊脉

. 注意脉搏的节律、强弱、动脉管壁的弹性、紧张度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详细记录

.幼儿宜先测量呼吸后再测量体温,继续测其他生命体征。

.呼吸不规则者及婴儿应测1min

.测量呼吸道同时应观察呼吸的深浅度、节律、有无异常声音等,以准确评估病人的整体呼吸状况

血压测量技术(20min

通过图片形式讲解各种各样的常见血压计,重点讲述汞拄式血压计。为了重点描述血压计袖带的缠绕方式和测量方法,抽同学先上示教台自己琢磨缠绕方式及测量方法。教师在旁引导。--根据学生的操作及同学们对问题解决的讨论引出血压测量技术:

【目的】

    1.判断血压有无异常。

    2.监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状况。

    3.为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提供依据

四、   小结、小测

教师讲述提问的方式进行小结和小测。主要是关于异常的脉搏和呼吸特点。常见的临床疾病,以及它们的护理措施。

课后完成在线课程作业及线下实践练习,小组自行考核。

 

教学小结与检测:

小结:本节课讲述了生命体征中的脉搏和呼吸血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基本掌握脉搏和呼吸血压的测量技术。

检测:提问和课堂操作的方法检测

教学后记:


 

注: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包括:实验原理介绍、基本操作(仪器介绍)、实验重要步骤、实验中应注意事项。见习、社会调查、专题讨论、病例分析等的教案内容可参照理论课教案内容编写。